智能家居市场空间广阔 29只概念股机构关注度高 | 家居行业标准已细化 监管也越来越严

智能家居市场空间广阔 29只概念股机构关注度高

3月11日,华为终端官方微博发文,将于3月16日举行2022华为全屋智能及全场景新品春季发布会。这将是2022 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之后华为首场重量级发布会,有望对全屋智能的战略和解决方案进行再次升级,更好地实现平台、生态、芯片、操作系统、底层通信等多领域的大融合。

全球智能家居市场 有望突破4000亿美元

伴随着5G网络快速普及,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能家居应用有了广阔的发展场景。智能家居是目前AIoT(智能物联网)领域中最有价值的应用场景,同时也蕴藏着千亿的市场价值。IDC报告显示,全球智能家居市场价值有望在2025年突破4000亿美元。根据艾媒咨询预测,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将在2022年达到2175亿元的市场规模。

东莞证券研报表示,目前北美地区是最大的智能家居市场,占全球智能家居总支出的40%,其次为亚太和西欧地区,占比分别为29%和18%。

IDC指出,2019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出货量首次突破2亿大关,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将达到5.4亿台,其中全屋解决方案在消费市场的推广将成为市场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12只智能家居概念股 净利润翻番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目前A股涉及智能家居概念的股票有121只,截至3月11日收盘,这些概念股A股市值合计2.45万亿元,相当于轻工制造行业市值的两倍。按照区间成交均价粗略计算,2月以来北上资金增持超亿元的分别是安克创新、大华股份、石 头科技、中国联通、TCL科技、拓邦股份等6股。在此期间,融资客增持超亿元的有3股,分别是美的集团、科大讯飞、巨星科技。

从估值水平来看,截至最新收盘,TCL科技、好莱客、皮阿诺、富森美等4股滚动市盈率不到10倍,TCL科技滚动市盈率7.13倍排在最低。TCL科技业绩快报显示,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35.28亿元,同比增长112.8%;归母净利润为100.62亿元,同比增长129.3%。

按照年报、快报、预告净利润下限计算,智能家居概念股中,12股2021年净利润翻倍增长。数据宝统计,和晶科技增速最高,公司预计2021年净利润为0.38亿元至0.48亿元,同比增长6.57倍至8.56倍。家庭服务机器人龙头科沃斯预计2021年净利润为20亿元至20.5亿元,同比增长2.12倍至2.2倍。

数据宝统计,共有29股获得5家以上机构关注。最受机构青睐的是顾家家居,共有32份研报提及该股。科大讯飞、科沃斯、海尔智家、美的集团、九阳股份、喜临门等个股均有20份以上研报予以关注。

以机构一致预测目标价与最新收盘价相比,巨星科技、安克创新、大华股份、捷昌驱动、良信股份等个股潜在上涨空间达到50%以上。巨星科技上涨空间排在首位,华泰证券研报指出,随着原材料价格、海运价格逐步降温及汇率逐步稳定,影响巨星科技利润的负面因素有望逐步消除,公司盈利能力有望触底回升。

家居行业标准已细化 监管也越来越严

家具甲醛超标问题突出,消费维权难点亟待破解

伴随着家居和健康消费的升级,以及疫情叠加影响,居室空间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其中,关于甲醛超标问题,许多消费者虽然深受其害,但是在维权的道路上一直都是步履维艰。尽管如此,纵观近年来相继出台的相关标准,不难发现,行业的标准内容已逐渐细化,对家居行业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

甲醛超标 维权困难,“找国家鉴定机构鉴定”并非易事

家具建材的甲醛超标问题,一直是消费维权的难点。日前,有消费者在黑猫投诉上称,2021年6月购买了三张喜某门床垫,价值29000元。待到收货后,发现就在床垫进场前后脚,家中的甲醛数值从0.022mg/m3变成1.06 mg/m3,飙升48倍;TVOC数值从0.154 mg/m3变成9.99 mg/m3,飙升64倍。跟商家反馈,相关工作人员却表示不认可消费者用甲醛检测仪所检测出来的结果,需要消费者自行找国家鉴定机构鉴定。消费维权相关事宜就此陷入泥沼,至今未能得以解决。

上述案例并非孤例。新快报记者在黑猫投诉搜索发现,关于家具建材疑似甲醛超标问题,相关投诉案例有上百条。其中,涉及品牌不乏索菲亚、全友家居、志邦家居、芝华仕、立邦等。另外,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去年6月公布的《关于2020年度广东省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的通告》显示,在抽查的230款家具产品中,有66款不合格,其中16款“有害物质限量(甲醛释放量)”项目不合格。

众所周知的是,甲醛是一种无色的强烈剌激性气体,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它主要来源于人造板和胶黏剂,存在于绝大部分木家具特别是人造板或板木结合的木家具中。对于消费者来说,一旦家居建材出现甲醛污染问题,消费者容易囿于举证困难、经济成本过高等原因,陷入“既输了过程,又输了结果”的尴尬状况中。

就具体而言,消费者往往不能提供房屋前期的甲醛检测报告,难以证实装修或个别家具与甲醛超标的因果关系;不同家具、不同项目的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可能大相径庭,谁来检测甲醛含量,消费者与商家往往互不认可;检测费用动辄上千,哪怕消费者找了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证明房屋空气有害物质超标,商家仍可以凭借自家产品合格的检测报告来回“打太极”,相应的检测费用也只能由消费者自行承担……凡此种种,既反映出一些家居企业的品质把控存在着短板,又暴露出消费者权益保护在这方面的薄弱点,相关问题亟待加以破解。

行业标准 标准内容逐渐细化,对行业监管也越来越严格

消费者维权困难,是否因为行业缺乏相应标准?实则不然,纵观近年来相继出台的相关标准,不难发现,标准内容已逐渐细化,对家居行业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

以消费者最为诟病的“产品环保而空间不环保”为例,由于家具建材企业往往执行的是单一产品环保标准,检测的是单一产品的污染物释放量。而家装后委托第三方机构所做的空气质量检测,依据的是室内污染物控制检测标准,检测的内容主要是室内空气的甲醛、苯、甲苯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为解决上述问题,业内开始从空间维度来评判家居产品的环保性。2019年1月1日,国家住建部发起,研究院、地产开发商、装饰公司、环保产品研发单位、检测机构等多家单位共同编制修订的《住宅建筑室内装修污染控制技术标准》(JGJ/T436-2018)实施,避免了“甲醛叠加”的问题出现。

无独有偶,2021年10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人造板及其制品甲醛释放量分级》(GB/T 39600-2021)和《基于极限甲醛释放量的人造板室内承载限量指南》(GB/T39598-2021)实施。其中新提出的ENF级(≤0.025mg/m3),因为甲醛释放量比美国的标准还要严格,一度被外界称之为“史上最严苛的人造板新国标”;同时,为解决人造板产品的甲醛释放量与室内承载限量的关系提供了相关科学计算指南,给消费者及企业进行室内装修设计时提出了一个承载限量参数。

实践落地 标准是标准,实际检测是实际检测,存在脱节

不过,深圳住绿科技创始人郑植月接受新快报采访表示,尽管行业标准一再拉高,但在现实落地时还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标准与厂商送检样品之间目前存在较大的脱节。“板材行业在过去有个‘潜规则’,企业送检产品之前,会在产品上使用一些甲醛捕捉剂等干扰检测结果。使用后,人造板材在检测过程中的甲醛释放量有一定下降,但可能过一段时间释放量就会反弹。另外,甲醛有一定的释放时间,待到一定时间后再将样品送检,可能也会拿到一个好的结果。所以说,这个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标准是标准,实际检测是实际检测,这是两个很脱节的问题。”

他补充道,“目前很多家居品牌看似都达到了很高的环保标准,但从厂家送样的检测和我们自己从用户抽样的检测结果来看,两者之间差异性还是蛮大的。无论是装修公司,还是材料商,其实现有的空气质量标准对他们约束力并不高,哪怕出现问题,厂商都可以将此推责为以往这种单一的产业模式下的生产结果。”

广东省室内环境卫生行业协会创会会长顾士明向记者表示,目前国标管理从严控制,业内的大部分都是推荐性标准,现在主要都是通过团体标准来引导、规范行业发展。“但标准是一回事,企业能否采信这个标准,以及行业监管又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问题。”

行业大数据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已经累计开展了10次木家具国家监督抽查 ,总共抽查的4956批次产品中,不合格样品数为715批次,平均不合格发现率为14.4%。而甲醛释放量超标,是拉低历年木家具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仅有2020年甲醛释放量项目占不合格批次比例低于10%,其余9次国抽,甲醛释放量项目占不合格批次项目比列均超过10%。

行家支招 行业通过标准来规范企业行为 监管部门加强对产品监管力度

目前,不少家居企业都提出“空间环保”的概念,并推出各种“无醛”“零醛”“净醛”等健康家居产品。消费者眼花缭乱之余,也难免心生困惑。

对此,顾士明表示,“空间环保”的提法更像是个伪命题。环保的概念是相对环境保护而言的,室内环境则从建筑物、钢筋、水泥、涂料开始,便与各种污染源相随。因此消费者要更加关注自身居室环境治理问题,并且要认识到室内污染源是一种综合性反应。出现甲醛疑似超标时,首先找到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认真对污染源进行检测和甄别,进而判断维权与否。

在他看来,想要真正解决消费者在这方面的维权困境,当下更需要通过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力攻坚。其中,行业通过标准来规范企业的行为,政府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家居产品的监管力度,以防止企业在产品送检问题上“钻空子”。同时,第三方机构组织要参与市场监督,尽到应有的社会责任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下迈向家电、家具、家装融合的大家居时代,许多家居企业在整合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不同品类的合作企业和跨界品牌同时,也让业内人士对于破解消费维权上的困局,看到一丝新曙光。

郑植月认为,在大家居的概念下,企业所提出的整家定制,包括整装模式在内,让企业不再局限某一品类,而是向全屋延伸。这对企业能不能把控整体空间的环保叠加的问题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随着产业发展,消费者维权问题,不一定要依靠相关标准制定。在产业优胜劣汰后,有更多全屋家居类厂商出现时,反而对消费者维权是件好事,由于消费者所有的家具及材料都在同一家企业购买,一旦出现空气质量问题,消费者完全可以直接找企业解决。”

您可能也喜欢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智能家居市场空间广阔 29只概念股机构关注度高 | 家居行业标准已细化 监管也越来越严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