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家具里的中国》背后的故事

《家具里的中国》

《家具里的中国》

谭向东

谭向东

黄花梨有束腰托泥长方香几  海外私人藏品

黄花梨有束腰托泥长方香几 海外私人藏品

人物名片>>>

  谭向东,《家具里的中国》撰稿人之一,古典家具研究学者。

  “床柜架格,桌椅板凳,它们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主人则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择它们,再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用不同的方式陈设。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家具有着不同的要求,正是由于家具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一件件家具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它承载着久远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时代的风尚。”

  这是纪录片《家具里的中国》第一集开头的一段话,或许也是这部纪录片想要讲述的,家具的意义。这家具的意义,大家可以去片中寻找,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在画面之外,纪录片背后的拍摄故事。本文即由对《家具里的中国》撰稿人之一的谭向东先生采访整理而成。

  2010年,《家具里的中国》立项,2014年5月12日开播。历时四年,方成大片。虽然由于题材等原因,《家具里的中国》在普通观众中声名不显,但看过此片的人皆知片中一字一句皆有考究,灯光、拍摄尽显木质纹理之美。尤其在业内,“这实为用心,有心,有韵,有内容的诚意之作”这类的评价比比皆是。

  好事多磨,《家具里的中国》在这四年的拍摄中多有波折。前一年半,由于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文案不够专业,拍摄出的画面亦缺家具之美,纹路色泽尽毁,最后只得更换导演及制作人员,央视的资深导演——陈骞走马上任。

  为了拍好这部片子,陈导演几乎买来了所有能买到的与传统家具、家具文化有关的资料,从头学一遍,才发觉以前拍的东西果真是大有问题,脚本立意都没有讲到点子上,画面也不应是如此,于是重新来过。

黄花梨有束腰托泥长方香几 海外私人藏品

黄花梨有束腰托泥长方香几 海外私人藏品

片中的紫檀有束腰托泥圈椅 清宫旧藏

片中的紫檀有束腰托泥圈椅 清宫旧藏

  为了保证脚本的专业性,陈导演向古典家具研究学者谭向东先生发出了邀请。谭先生与家具打交道二十二年,长时间致力于古典家具的研究与收藏,是业内知名人士。两人此前虽未谋面,却在博客和微博上交流已久。且此前虽有不少关于红木家具的片子,但大都缺乏深度和系统的解析,更少涉及中国家具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而《家具里的中国》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深入探寻中国家具的脉络和文化背景,以及由此映射出的起居文化、生活方式等等,明显有别于以往带有商业性质的片子。冲着这份用心与立意,谭先生欣然领命。

四足有束腰马蹄足长方香几

四足有束腰马蹄足长方香几

  在二人的通力协作下,纪录片的拍摄渐入佳境。片子的主角是家具,这些家具都由古典家具研究学者和导演精心挑选,再根据每一集的主题,寻找适合的家具进行再次筛选。这样仔细的结果是后来片中出现的家具无论是艺术造型、历史价值皆属佼佼。

  能拍摄到这些家具得感谢许多藏家的慷慨相助,剧组绝大多数家具拍摄的请求都未被拒绝,许多藏家欣然开放藏馆。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张德祥先生的“无定斋”,还有美国纳尔逊博物馆的一些展品。

  于是,这才有了片中那些充分展现古代家具之美的镜头。以实物拍摄挖掘古家具上的精美细节,其纹理、工艺无一不美,辅以通俗易懂而极具专业性的解说。更挖掘家具背后的故事,使得更多观众在惊叹于古典家具流光异彩的同时,看到家具背后承载的文化,与它们所历经的岁月与沧桑。

  而片中所述的人和家具的故事,则使古典家具走下“神坛”,不再只是象征天价的物品,亦规避了市场的炒作和商业媚俗,而将其还原为本来面目——家具,讲述它的工艺,它的功用,它的外貌,它背后的故事。它们只是比一般的家具走过太长的时光罢了。

  3D模型、情景再现、古代绘画中的家具与现实生活中的家具的结合佐证都是其看点。榫卯结构的三维动画和《韩熙载夜宴图》的场景复原都让这个讲“古典”的纪录片多了几分现代感。

  两年半的拍摄,有苦有乐。苦的是拍摄鱼鳔胶的时候,需要完整摄录鳔胶的制作工艺流程,而整个过程是在一个保温封闭的小房间内进行的,鱼鳔刺鼻的腥臭自始至终围绕,一天拍下来,整个剧组连饭都不想吃了。乐的是有一场采访嘉宾的拍摄时,导演和摄影师坐的是明代的黄花梨方凳,这样的待遇恐怕是绝无仅有。世事本就是苦乐交杂,就在苦乐中,片子终成形。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您可能也喜欢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央视纪录片《家具里的中国》背后的故事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